据辽毕组办[2008]8号文件公布,截止4月30日,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本科、“三本”、专科院校大排行名列第一。辽宁省2008年有高校毕业生22.9万人,已签约8.3万人,签约率35.93%。其中毕业研究生2.2万人,签约率48.18%;本科毕业生11.4万人,签约率30.33%;高职高专毕业生9.3万人,签约率40.03%,我院就业率为83.53%。我院举行大、中专场各类招聘会100余场次,为2008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,接近毕业生总数的300%。对毕业前期尚未就业群体,利用一切资源积极联系用人单位,在保证工资待遇不低于1000元的前提下,向每位学生至少提供2家用人单位,向用人单位100%保送就业。这是我院不断进行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的硕果。
创新点之一:依托石化行业,以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为平台,构筑就业工作高地。学院就业形势好,是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加快,石化行业蓬勃发展的结果,也是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创新的成果。学院与锦州石化公司共建,被列为首批中石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,这为学生提供了较大就业空间。
创新点之二:实施就业立体工程,逐层推进。一是学院实施就业工作“一把手”工程,列为党政工作重点,多次召开就业工作会议,统筹安排协调毕业生就业工作,保证我院就业工作规范、有序、高效。学院党委书记王家夫、院长徐继春亲自挂帅任组长,带头联系用人单位。二是逐层辐射,全员参与,责任到人。制定了《毕业生就业推荐暂行办法》,把推荐学生就业工作作为中层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,明确了各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权责,各系区均配备专人负责就业工作,推进就业工作专业化进程。强化激励措施,加大奖惩力度。学院就业工作走上了滚雪球式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。主管就业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张柏钦先后多次到大连、北京、吉林、大庆、青岛等地拓展新的就业基地,联系新的用人单位。三是抓就业服务。主要有:第一,开展“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”活动 。第二,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。成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,实施集体备课、案例教学,生动、有效,对转变学生的就业观、择业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。第三,实施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。第四,开展主题为“走进职场”就业辅导系列活动。第五,积极开展调查工作,加强就业指导针对性。第六,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,建立就业专题网页。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等渠道,第一时间把招聘信息发送给毕业生、领导及相关人员,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公开性。
创新点之三: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,强化管理,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。学院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。为此,学院采用政府、学院、企业共同融资的形式建设实训基地,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石化行业示范基地。2007年又与锦州燃气公司合作,由锦州燃气公司投资40万建设燃气评价实验室,用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;与海尔培训中心合作,为其职工进行岗前培训,并将其新产品与新设备引进实验室,用于制冷技术、电气自动化技术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。确定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7个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模式教学计划;确定有机化工生产技术等21门课程为工学结合模式改革课程;在青年教师中开展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”竞赛活动等。
学院坚持以“就业、乐业”为导向,呈现出“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、专业对口率高、薪酬待遇高、用人单位满意率高、就业单位层次高”和“提供招聘岗位多、就业单位层次多、就业单位地域多”的“五高”“三多”大好局面。